纠正几处对孔子的误解
我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弟子规》教育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科研的开展。大家都知道,《弟子规》是以《论语》为总纲的。《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可是,长期以来许多人对《论语》的某些内容存在误解,因而影响了《论语》的权威性,也影响了《弟子规》教育的进行。所以有必要澄清有关孔子及《论语》的几点疑惑。我校以语文老师为核心的《弟子规》研究小组,翻阅了大量资料,经过研究探讨,得出如下认识:
1.关于孔子身世的“野合”之迷。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名征在)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尤其是在儒家思想被封建社会封为正统后,他就一直被奉为“圣人”倍受推崇。古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而孔子的身世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历来说法颇多:有说他出生于屠夫之家的;有说他父亲是鲁国小官吏的;更有人说他根本没有父亲,他是母亲郊游时踩到巨人的脚印感应而孕才得以出生的。总之,随着孔子由普通人变成“圣人”,他的身世也逐渐变得高贵而复杂起来。
目前较为正统的观点是孔子系“野合而生”。其根据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名征在)野合而生孔子。” 叔梁纥便是孔子的父亲(姓孔,名纥,字叔梁),“野合”指男女关系,即“野外交合”之意。尼丘山即是颜氏与叔梁纥的野合之地,因此颜氏求子去尼丘祈祷,生子也取名丘,字仲尼。这似乎可以作为“野外交合”说的一个佐证。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既然孔子父母是夫妻,那么他们必然有自己的家,何必跑到野外的尼丘山的荒地去“野合”呢?更有现代人把“野合”解释为“男女苟合”,即孔子为非合法夫妻所生的“私生子”,此说更为荒谬。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就有正确说法:“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民间传说孔子出生时,其父叔梁纥68岁,其母颜征在18岁,从西周的礼仪角度说,这是不合礼仪的结合,故曰“野合”。这一说法再次证明,东周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出生就承担了拯救社会秩序的任务。孔子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可见孔子的使命是多么的重大啊!
2. “学而时习之”的含义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传统的解释是,孔子说:“学习之后又时常温习或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人吗?”这种解释虽然很通顺,但是细想起来,也有不妥之处。
其一,学习新知识有新鲜感,确实令人高兴;但复习旧知识,失去了新鲜感就不那么令人高兴了。
其二,当我们官场得志、经济富裕之时,有朋友从远方来,确实令人高兴;但是,当我们官场失意、经济拮据之时,有朋友从远方来,多么令人尴尬啊!
其三,如果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这就是一个有德的人;那么,试想天下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众多,能有几人了解我们呢?我们什么时候“怨恨恼怒”过?如此说来,我们岂不都成了圣人?
其四,这三句话是《论语》中密切相连的一段话,然而却解释成了毫无联系的三句话。孔子讲话岂能如此跑题,没有中心呢?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孔子说:“我的学说如果能被时代所采纳实践,那是多么愉快的事啊!如果时代不采纳我的学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跟我探讨拯救社会的学说,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即使世上没人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愿恨不恼怒,我将矢志不渝的坚持它,这不也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吗?”“学”为名词,学说。“朋”为志同道合的人,不是感情亲密的人;感情亲密的人为“友”,即同道为朋,同情为友,同利为党。
3. 关于孔子收学费的问题。
《论语·述而》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传统解释是,凡是送给孔子十条干肉或一束丝、一捆肉作学费的学生,孔子都予以教导。这是说孔子收受学生的肉干当学费。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从“三月不知肉味”可知,在孔子时代,生产力非常低下,肉绝对属于奢侈品,就孔子收的那么多的贫困子弟,哪里会有肉!
其实,那是人们把“束脩”的意思搞错了。“束脩”即“束发修服”,指男子十五岁。孔子的意思是”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行之礼即为“束修之礼”。因此,东汉郑玄为”束修”所下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凡是年满十五岁少年成人有志于修身向学的学生,我没有不接受他们并加以教导的。
4. 孔子杀少正卯了吗?
文革时期“批林批孔”,孔子的一大罪状就是“杀少正卯”。那么孔子究竟杀没杀少正卯呢?
孔子杀少正卯最早出于《荀子》,《苟子·宥坐》原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这是先秦古籍中唯一的记载。时至两汉。一些人士纷纷转述。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因此,此说被人们长期信奉而未受怀疑或不敢怀疑。
而与此说而同在《荀子·宥坐》一篇的,还有孔子见一容器,灌满水就倾倒,而灌到一半就直立的“谦虚”故事。这个故事是已被公认是后人所假托的。可见荀子《荀子·宥坐》只是论理虚构寓言之创作,而非历史实录。而司马迁的《史记》则以讹传讹,造成误会。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的南宋朱熹,就对此提出疑问。他说“若少正卯之事,则予尝窃疑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吾又安敢轻信其言。”其实,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如《庄子》就虚构出孔子被盗拓批的哑口无言的故事。而且,世人都知道孔于提倡“仁”,坚决反对杀人。《论语》载“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退一步讲,即使“诛少正卯”记载属实,“诛”,本义为“责问、谴责”,正确的意思是,孔子与少正卯同时讲学,二人学说相左。孔子对少正卯口诛笔伐,予以驳斥批判。这跟杀人毫无关系。
5. 民“不可使知之”吗?
《论语·泰伯第八》中没头没尾地记了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于是人们断句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为:“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进而解说成孔子搞愚民政策。如此说来,这不是与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观点自相矛盾了吗?
其实,孔子的真正意思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百姓听从统治者的指挥好好做事,那就让他们自由劳动生产;如果百姓不听从指挥,就使他们明白做事的道理。所谓有教无类,这才与教育家的观点相吻合。
6. “刑不上大夫”吗?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周礼》,是孔子赞同的观点。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罚”。换句话讲,也就是百姓没有资格享受礼遇,不用对他们讲礼;当官的拥有特权,无需接受刑罚。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周礼》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意为“尊、卑”之意。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社会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珠。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到了死刑处分。舜让位于禹后,禹对于执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胜旧。当时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所以这句话,应理解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正确的说法:“上”的意思是“重视、偏爱、高看”;“下”的意思是“藐视、轻视”。全句的意思是“礼遇不轻视百姓,对百姓也要讲究礼遇;刑法不高看官员,对犯法的官员也要使用刑罚。”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
7. 孔子瞧不起劳动人民吗?
《论语》:“惟上智下愚不移”。长期以来被人们解释成“只有上等人(统治者)的聪明和下等人(劳动人民)的愚蠢是不可改变的”。这里的“上”与“下”也作动词解释。“上”是“崇尚、尊重”,“下”是“鄙视、蔑视”。全句的意思是,“只有尊重知识和智慧,鄙视无知和愚昧的原则是不可改变的。”这与孔子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思想是相一致的。丝毫没有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意思。
8. 孔子轻视妇女吗?
《论语·阳货》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是,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有人说,这表明了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如果这表现孔子歧视妇女,那么岂非连他母亲和夫人也是难养的?其实,断句是相当重要的。正确的断句,是依据于对文字的正确的理解,而后又会加深对文字更深层次的体会。对此,有学者断句为:“唯!女(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意思是,孔子说:“对!您(这位)先生(说得是对的)啊!道德低下的小人实在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吧,他就傲慢不恭;疏远他吧,他就怨恨在心。”试问这和女人有何关系呢?
9. 关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此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此语被解释成“统治者就是统治人民的,劳动人民就是要被统治者剥削压迫的。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其实,孟子在这里谈的是“社会分工”问题。
有一个叫陈相的见到孟子之后述说许行的言论,认为滕文公虽然将百姓治理的很好,但并不是一个贤君。做为一个贤君应该和百姓一块耕种,一边再治理国家。而现在滕文公不耕种,仓库里的粮食和物品却又很多,这都是盘剥百姓所得来的。这时候孟子问:许行是不是耕种完之后吃自己种的粮食?陈相回答,是的。孟子问:许行戴帽子是不是自己织的?陈相回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孟子问:那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陈相回答,那样会妨碍耕田。”孟子说,农夫拿粮食交换(生活、生产所需的)器具,不算是侵害陶工冶匠;陶工冶匠也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难道就是侵害了农夫利益了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铁,停止交换,样样东西都从自家屋里取来用?为什么要忙忙碌碌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呢?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活计本来就不可能边耕作边干的。” 孟子说:“既然是这样的道理,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就能边耕作边干的吗?世上有官吏们做的事,有子民们做的事。再说一个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来替他制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这是导致天下的人疲于奔走。所以说:有些人动用脑力,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脑力的人要管理好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要服从管理;被管理的人制造出劳动产品(以交换的形式)供别人生活,管理人的人靠别人制造出劳动产品来生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这里说的是社会分工不同。人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心者是负责管理事务的人,是指领导者,劳力者是负责具体操作的人,是被管理者。管理者要担当起管理他人、管理社会的责任;劳动者要接受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劳作,这样社会才会有秩序,才会和谐发展。
10. “不知天高地厚”本是褒义词。
提起“不知天高地厚”一词,日常生活中多用于贬义。常指某些人不知事情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不自量力的做某事,常被人指责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天高地厚”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后又见于《荀子》。但是作为褒义词,最生动的莫过于《韩诗外传》中关于孔子评价的记载。《韩诗外传》是汉武帝时人韩婴编纂的,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组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某种意义上是对《诗经》的注释和阐发。
《韩诗外传》卷八记载:
齐景公问子贡曰:“先生何师?”对曰:“鲁仲尼。”曰:“仲尼贤乎?”曰:“圣人也,岂直贤哉!”景公嘻然而笑曰:“其圣何如?”子贡曰:“不知也。”景公悖然作色曰:“始言圣人,今言不知,何也?”子贡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亦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杷泰山,无损亦明矣。”景公曰:“善岂其然!善岂其然!”诗曰:“绵绵翼翼,不测不克。”
结语:
是啊,我们每个人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在全新的现代教育理论面前,都可以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深刻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那就让我们潜下心来,虚心学习一点传统文化,并把它和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努力使我们的学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节选自本人在大庆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华文化与德育实效性专题研讨会》上的报告